小学语文教师资格面试备考:《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答辩
- 时间:
- 2021-02-18 10:27:09
- 作者:
- 蔡老师
- 阅读:
- 来源:
- 重庆教师资格证
【参考答案】
指导朗读这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到曾学过的《画杨桃》一课?
【参考答案】
《画杨桃》是此阶段学生学过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我”因为所处角度的不同,画出的杨桃的样子也不同,这一内容和《题西林壁》中,作者角度变化,看到庐山的景象是不同的是有想通之处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会较难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所以我通过学过的《画杨桃》,引导学生理解本诗中蕴涵的道理,由难到易,由已知得未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前后融合、前后贯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的?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同时,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的思维逐渐有条理,求知欲望逐渐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好的提高,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写作本诗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5.什么是“题壁诗”?
【参考答案】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长按或扫描下方图片,关注【重庆教师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