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 时间:
- 2022-03-24 12:11:31
- 作者:
- 邹老师
- 阅读:
- 来源:
- 重庆教师资格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1 1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2 2 :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 (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
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在这里说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生理上能引起耳膜振动的范围内,所以人耳听不到。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3 3 :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问题:某昆虫靠振翅发生,如果昆虫在2s内振动了700次,那昆虫的振动频率是多少?人能否听到这种声音?
环节4 4 :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四、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频率: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符号Hz
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耳听声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
次声波:频率小于2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