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重庆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重庆教师资格证考试民间交流网站,主要为考生提供考试报名时间安排以及教师资格证常见问题答疑等相关信息,教师资格证官网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所示为准。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023-6861-1050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2019下半年重庆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模拟题(1)

时间:
2019-10-29 15:46:49
作者:
娄老师
阅读:
来源:
重庆教师资格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为(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答案】C

  【专家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他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增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和儿童中心论。

  【专家点拨】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从做中学”的教育方法。

  2.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答案】D

  【专家解析】由小学教育学制的历史发展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是五四制学制实验。

  3.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年。

  A.十

  B.六

  C.九

  D.十二

  【答案】C

  【专家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4.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答案】B

  【专家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而颜回的话正是该原则的例证。

  5.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答案】A

  【专家解析】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有影响。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几排及中间几排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大多时间都站在这些座位的前面,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这一区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学生则难于参与,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经常变换学生在课堂中的座位。

  6.看书时,用红色笔画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专家解析】书中都是内容,但用红笔画出重点,可见知觉具有选择性,能把重要内容从整体中选择出来。

  【专家点拨】知觉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1)知觉的选择性。人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2)知觉的整体性。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人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客观事物。(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保持不变,包括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考生应该学会根;据概念区分知觉的不同特征,并能够将知觉特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7.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B

  【专家解析】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一种新的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

  8.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答案】A

  【专家解析】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9.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B

  【专家解析】课堂管理能够促进教学和评价的进行,同时,通过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

  10.研究表明,小学(  )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时期。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C

  【专家解析】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时期。三年级之后,小学生一般能抑制自己眼前的一些愿望去完成教师与集体的任务,能放弃自己的一些即时利益或切身利益去实现长远的利益或维护集体的利益。

  11.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答案】B

  【专家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现状,了解自我,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12.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直接管理个人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答案】B

  【专家解析】所谓平行管理是指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13.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  )。

  A.负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答案】B

  【专家解析】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和抽象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说是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专家点拨】学习迁移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分类可以从几方面:(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5)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对于每一种迁移的概念,考生都要理解和掌握,且能做出区分。尤其是正迁移和负迁移,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

  14.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答案】A

  【专家解析】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这是属于“通过弄清成语本身意义、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是“意义识记”的一种表现形式。

  15.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教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教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

  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答案】C

  【专家解析】教学互动方式的多向性有利于发扬民主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16.在上体育课时脚不慎扭伤,下列做法最好的是(  )。

  A.马上用热水袋热敷

  B.马上揉搓患处

  C.马上用冷水浸泡

  D.什么也不做

  【答案】C

  【专家解析】脚扭伤后,切忌立即搓揉按摩,也不要用热毛巾敷,要用冰块或冰袋敷于受伤的地方,这样有助于缓解出血现象,使得扭伤的地方尽量不肿胀。

  17.对不听话的学生不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是(  )。

  A.倾听心事

  B.端正态度

  C.情绪疏导

  D.侮辱打骂

  【答案】D

  【专家解析】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对于倔强、不听话的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正确引导,不可体罚、打骂。

  18.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中国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

  【答案】D

  【专家解析】本题属于识记题。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19.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答案】C

  【专家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专家点拨】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主要方法都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前者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形式出现,后者出现的题型则比较丰富。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强化法、代币疗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和理性一情绪疗法。

  2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B

  【专家解析】根据题干,意指听说不如自己亲眼所见,凡事自己所亲历的才是可信的。在教学中反映了直观性的原则。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答案】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包括: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22.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案】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来制定德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认识。

  (2)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

  (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小学德育目标的确立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23.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辅导的内容、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每次辅导要有计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疑难的途径。

  (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

  (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辅导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难、存在的问题、个人的体会等做好记录,既可使讲课有的放矢,又可积累资料、掌握规律,有预见性地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晏子使楚》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我们看第一行有一个词:侮辱。同学们,这个词不但要读准,它也是我们课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词。那么你们知道,“侮辱”是什么意思吗?

  生:侮辱就是羞辱,就是使对方难堪。

  师:非常好!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是谁想羞辱谁呢?

  生:是楚王想羞辱晏子。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但是有一些词,它可能和我们平时习惯的用法不一样。同学们,你们看,在最后一行有一个词:笑嘻嘻,平时我们说“笑嘻嘻”是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我很高兴的时候才会“笑嘻嘻”。

  师: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你结合到那个句子中读一读,请打开最后一页,在最上面的一行,找到那个句子了吗?谁来读一下?

  生: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师:那么在这个句子中,“笑嘻嘻”还是我们那个高兴的笑吗?笑得那么单纯吗?

  生:我认为不是了,他是那种得意的感觉,他有意想侮辱晏子。所以他正好看到有这样的犯人是齐国的人,所以说他很得意。

  师:噢!这种“笑嘻嘻”透着一种得意。

  生:这种笑嘻嘻应该是嘲笑。

  师:对,还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还有吗?

  生:讽刺的意味有一点。

  师:对,是一种讽刺,是一种不怀好意。同学们,当我们把这些词的意思理解了,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课文了。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

  问题: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20分)

  【答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训练,从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所要传递的主要思想和情感。“侮辱”一词是课文的主线,“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文的初读感知阶段,教师让学生来说“侮辱”的意思,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化阅读做好了铺垫。“笑嘻嘻”一词的教学,对“侮辱”一词的理解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笑嘻嘻”,然后话锋一转,询问学生文中的楚王“笑嘻嘻”是不是平时高兴的笑,学生深入文本,发现这是一种讽刺和嘲弄,楚王“侮辱”晏子时的情形便随之浮现出来。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文本语言的真正内涵,文字背后的感情一下子流进了学生的心田。通过此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效果。

  2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议上,王老师说:“我的课没人听。”李老师说:“我们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张老师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答卷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问题: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20分)

  【答案】(1)王老师的课没人听,说明他的课缺乏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氛围,没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对此,王老师应该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

  (2)李老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首先,张老师错误地认为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途径,片面地放大了考试的功能。教师应该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借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其次,张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创造力培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力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教师应该意识到知识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专家点拨】从材料中三位教师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上都存在着迷惑,但是原因不尽相同,因此,考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要把他们所反映的问题与创造力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归结起来,王老师的问题是怎样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李老师的问题是“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张老师的问题则是错误的观念阻碍了他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四、教学设计题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问题(一):试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10分)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作者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2.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问题(三):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小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境,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做好方向引导,例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设计理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可以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免费领取教资笔试/面试/普通话备考资料> >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